“莆田作家乡村行”采风团走进埭头镇汀港村那双“眼晴”文丨池丽洪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微信号:ptzj2014 天未大亮,5点50分的闹钟准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自从家里多了那双“眼睛”后,醒来第一件事总是习惯的摸出手机,打开米家看看。
刚开始装上时,父亲百般不愿意,一会儿觉得它费电,一会儿觉得我们多事,想了又想,又觉得也还挺有必要的,院子没有安大门,防防总是好的我们装它的初衷,一是能常常看看家门口那片熟悉的风景,二是看看父亲在家进进出出的身影就觉得很安心。
时时刻刻,那双“眼睛”都尽职尽责守在它的岗位上秋日的早晨,天蒙蒙亮,父亲就起床了秋老虎的余威尚在,温度还是挺高的,他光着膀子,趿拉着拖鞋,提着白色烧水壶到水池边接水,又返回屋内烧水厨房里也有水,他却习惯到院子水龙头去接。
6点出头,又见他端着饭菜到院子中间的石桌子上,一个人在家,他估计也懒得多做几个菜,看看桌子上,总是只有一个锅,一个菜,一碗饭,他的饭量大,一次能吃两碗每天的6点半左右,他吃完早饭,把锅碗拿出靠院子角落的水池边清洗干净后,就穿戴整齐,带上家物什,踩着满地的金黄,迎着霞光去往地里。
除了初二、十六或者家里祖先的忌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他才会早早骑上摩托车往镇上去采买,而去不远的地里,他大多时候都是走路去的 那双“眼睛”安在一楼的屋檐下,镜头可以360度旋转我们可以通过米家APP的方向控制看到屋前从左到右的山脉和散落在山腰山顶座座高低有致的小洋楼、小别墅、还有三开间、五开间的旧厝。
父亲的房子座西朝向东,早晨的太阳从山那边缓缓升起,穿透云层,柔和的光线洋洋洒洒铺满大地,使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层金黄色的薄纱中早间的云彩大小不一,懒懒散散,随清风缓慢地飘移着,仿若刚睡醒还没睡够却被叫醒的小娃娃,揉着眼睛,眯着眼,懞懞懂懂地看着面前的妈妈。
山林错落有致,云层间隙的那些光,或圆或方,仿佛打在舞台中央的灯束,让对面村上的某个屋子,对面山上的那片树林,顿时有了主角的光环红日冉冉升起驱散云雾,温度节节攀升,院子地上是父亲一早就拿出晾晒的桂圆,正全方位的接受着阳光的检阅。
山那面背阴的村庄也随着日头的升高渐渐消失在“眼睛”的视线里,刺眼的光线在屋前邻居家的钢化屋顶上唱着“烈火雄心” 中午的太阳白得发光,屋子边的香蕉树叶子都不怎么摇了,院墙倒映在院子水泥地上的阴影随着日头的上升一寸一寸在缩短。
除了风声,还有偶尔路过的邻居,小院更多时间里就安静的守在那没有风的中午,父亲早早的从地里回来了,摘下那顶不知道跟了他多久的草帽,取下横在门上的那把木棍,从随身跨在腰上的小包里取出锁匙,转动门把,推开了门,门框和石头做的门墩相互摩擦,无奈镜头的收音功能太好,一阵刺耳的响声顿时冲上耳膜,真叫人上头。
没过多久,随着又一阵的响声过后,小院又恢复了一片安静,偶有小鸟停留院墙上“吱吱喳喳”叫两声,耐不住水泥烫脚,一下子就飞走了 山那边一片明朗,远处的山脉相比早晨更加清晰,隐隐还能看到对面山顶上的电力风车,定睛认真看看,它正缓慢的转动着。
山腰上也有人家,白色的外墙晃的很打眼,还能看到他们房子红色的琉璃屋顶入秋了,留守在家勤快的大爷大妈们正准备秋播过年吃的菜,只见时不时有缕缕白烟从层层的梯田间袅袅升起,那是他们在“烧土”正午的阳光很慷慨,不偏不倚地照顾着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座房屋,每一个人,每一条溪流,每一条路。
天,是干净透亮的蓝,远远望去,朵朵白云,忽远忽近,忽大忽小,时而分开,时而合体远看似不动,但通过延时摄影速度的调节,它们在“眼睛”里,却呈现出另人惊艳的景象可惜的是,“眼睛”装在屋檐下,抬头看不全天空的美。
只见午睡后的父亲,吃好午饭,又背着喷雾器出门了,天好,日头高,他应该是去果园里“打草”了午后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日头转眼之间跑到了屋子的后山去,秋天的落日余晖软软的没有劲,好似上了一天班的打工人,正盼望着下班的钟点。
当那抹桔黄从屋顶褪去时,到点了,父亲回来了,又是熟悉的一套开门动作天边的晚霞红似火,路灯依次亮起,他依然是一个人进进出出的烧水、洗衣服、做饭夜色渐浓,村上的房屋渐渐隐入黑暗,人家屋里的灯光零零星星的陆陆续续开起,犹如夏日的萤火虫散落在村子各处。
家里院子边上的太阳能灯也定时在天擦黑时开启,瓦数不高,只照亮了院中有限的一小方天地父亲准时端着饭菜坐在石桌边吃晚饭同一时间,转动“眼睛”往右,看到隔壁的小婶婶拎着折叠的木椅子也端着饭菜坐在院墙边吃着晚饭,他们偶尔会说说话,而大多时间少有交谈。
村子不大,却很空旷 夜深沉,村子里寂静无声,那双“眼睛”里独留数盏孤灯-END-△作者简介:池丽洪,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热爱花草美食,用文字记录生活,分享生活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小佐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文章推荐: